万象“耕”新,不只体现在粮食作物上。这个春天,更多的传统农业产业融合了数字技术,有了全新面貌。安徽颍上县地处淮河之滨,渔业发达,随着淮河重点水域禁捕,靠水吃水的老路走不通了。然而这里的渔民们却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。
这是安徽省颍上县郭彭村的新春第一网鱼,400多条鲈鱼被一位客户包圆了,每斤比市场价还高出3.5元。
客户 程庆辉:今天上班,我们来跟他定一下,今年后期长期合作。我们就要用鲜嫩的鱼,贵一点我们也要用。
大棚种蔬菜常见,但是“大棚养鱼”却是个新鲜事儿。这就是颍上县黄桥镇从去年8月底才建成投产的智慧渔场。和传统的水面围网养鱼相比,这种养在陆地上、养在大棚里的鱼,用了不少高科技。
颍上县黄桥镇郭彭村智慧渔场负责人 郭行义:每个箱子里都配一个传感器,如果是绿灯证明氧气含量是正常的,如果是红灯亮了,证明氧气就有问题,我在手机上面都可以实时看见。
养鱼箱上的传感器,老郭把它叫做“数字闹钟”。没有装上这些设备之前,网箱养鱼是个苦差事,晚上要经常起来查看是否缺氧。而现在,含氧量监测有数字闹钟接手,并自动决策处置,鱼的质量和产量大幅提高。
颍上县黄桥镇郭彭村智慧渔场技术员 董德水:我们通过这个数据平台,能够随时掌握我们整个项目鱼的生产状况,鱼的水质的情况都可以随时进行掌握。
这个渔场占地6.5亩,有80个养殖箱体,一个养殖箱就相当于2.5亩精养鱼塘水面的养殖量。如今每天都有3000斤鲜鱼从这里打包发往全国各地。
颍上县黄桥镇党委书记 刘国东:一开始我们不是80个箱子,实际一开始就四个箱子,四个箱子先养,养过以后让他们来看,有效益,立即加大养殖量,变化就大了,现在很多村都要往这里面投。
现在,渔场旺季每天都需要50多名工人,全部来自当地村民。
颍上县黄桥镇郭彭村智慧渔场负责人 郭行义:禁捕以来,好多渔民就没有事情做了,我们智慧渔场就需要他们这些会捕鱼,会捞鱼的工人,转化为我们的产业工人,既解决了我们工厂的用工问题,又解决了他们就近就业问题。